青岛市鲁办发〔2018〕61号 文件落实情况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20-01-15 来源: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岛市关于贯彻落实鲁办发〔2018〕61号文件情况的自评报告
 
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
       消费是最终需求,促进消费对于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以鲁办发﹝2018﹞6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各项促消费政策举措,加快完善青岛市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消费领域新增长点,持续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全市消费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优化、需求升级、供给多元的良好发展态势,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青岛市消费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各项扩内需政策引领下,青岛市消费蓬勃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持续升级,已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16年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3%,2018年达到4842亿元,增长10%,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个和1.2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总额居第7位、增速居第2位。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7.8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全省增速1.2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城乡居民消费同步增长。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31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89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885元,分别增长7.6%和7.4%。2019年前三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2.4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市场稳步壮大。
       二是商贸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商品交易市场欣欣向荣,2018年全市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5家(综合市场11家、专业市场44家),共实现成交额1250.8亿元。全市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年客流量达到1.4亿人次,实现营业额61.6亿元,同比增长35.4%。
       三是新兴消费模式迅猛发展。网络消费呈爆发性增长,2018年全市共有135家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开展网上销售业务,全年实现网络商品销售额631.4亿元,较开始有网络消费统计数据的2014年,销售额提升了5.8倍。“首店经济”快速发展,全省第一家方所书店、第一家盒马鲜生、第一家喜茶均选择落户青岛,夜间经济领跑全省。
       四是服务消费日渐成为主流。2019年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3.4%、12.4%和10.1%,居八大类消费支出前三位,显著高于实物商品5%左右的消费增速。旅游消费需求旺盛,全市共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3.7%和18.8%,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文件落实执行情况
       鲁办发﹝2018﹞61号文件印发实施以来,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优质高效、品牌凸显的消费体系,加快建设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国际消费城市。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促消费体制机制。一是建立调度机制,密切关注消费市场运行态势。建立批零餐行业运行月调度制度,定期对各区市和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调度分析。各区市、各部门落实消费升级主体责任,明确任务和年度项目计划,按照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细化方案,量化指标,各司其职,合力推动消费供给提升,消费模式创新,消费环境改善。二是起草制定《关于促进消费增长和市场繁荣的实施意见》,围促进绕时尚高端、便民惠民、汽车家电、旅游、康养、文体娱乐、名优产品等领域,实施促消费“十大攻坚行动”,确定到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500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制定出台重点产业“一业一策”行动计划,明确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重点消费行业发展路径,利用“互联网+”推动青岛市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鼓励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的综合发展,利用展会平台扩大中高端消费品进口。
      (二)精准补齐短板,增加城镇消费有效供给。一是支持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建设。强化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职业实行在岗继续培训制度。实行上岗前健康体检制度,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上岗前按所从事家政服务类别进行体检。二是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医养结合。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专项行动。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三是推进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强化城市社区商业网点规划,确保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比不低于10%。加快社区标准化农贸市场、生鲜超市、蔬菜直销店和“智慧微市场”建设,推动以农贸市场为中心,建设集生鲜购物、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洗衣修鞋、家政托幼、人像摄影、代办邮件、生活缴费、药品零售等社区基本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邻里服务中心。四是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发挥国有租赁企业对市场的引领、规范、激活和调控作用,推动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多渠道解决群众和新市民住房问题。
      (三)实施重点工程,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一是实施乡村商贸振兴工程。加大各级财政对县乡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进一步培育和创建一批特色商贸小镇,建设一批乡镇微商圈和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乡镇商贸集聚水平。二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完善乡村特色旅游专线,开发青岛特色旅游商品,带动本土产品消费。三是全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互联网+生产”行动计划,建成139个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实施农村电商“515+X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55亿元。四是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引进俄罗斯农业集团、中农批等农产品加工和批发领域的知名企业,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统筹规划建设,打造夜间经济新亮点。一是制定出台《青岛市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意见》,成立促进夜间经济市级工作专班,实施“夜间区(市)长”“夜间片长”“夜间街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完善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构建形成“购物休闲、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五位一体的夜间经济新模式。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培育打造23处夜间购物街区和登州路啤酒街等21处餐饮休闲街区,中秋假日期间夜间客流量最多达到5万人以上。三是以商业街为切入点,按照“一街一特色”的要求,打造总面积近百万平米的酒吧街23条,汇聚酒吧、咖啡吧、书吧、茶吧、餐吧等多种业态,吸引社会投入2.5亿元。
      (五)强化政策引导,全面提升商品服务质量。一是打造中高端消费载体。出台实施《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给予政策支持。支持商贸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整合资源,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推动引进盒马鲜生、奥特莱斯、山姆会员店等国际国内知名零售品牌企业,打造大型商贸企业项目。二是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的商标品牌创造、保护、运用、管理能力。加快培育青岛本土品牌,大力支持青岛“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三是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实施意见》,扩大信息消费供给和挖潜信息消费需求。支持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获批国家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的,给予200万元奖励。四是印发《青岛市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青岛市产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基金,促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制造、内容、应用”全方位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超高清视频应用示范区。五是完善免税店政策,提升口岸进境免税店经营水平,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优化退税服务。
      (六)加强协同联动,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一是整合青岛市消费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指挥部和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设立青岛市放心消费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消费维权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由市市场管理局等2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三是改善景区、商业、餐饮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商业服务质量,提升大型商场超市购物环境水平。健全高效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消费便利度。四是健全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体系,畅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加强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和治理,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市场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消费增速总体呈现逐年放缓。从消费规模看,2018年青岛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42.5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第12位,与深圳(6168.9亿元)、南京(5832.5亿元)、杭州(5715亿元)等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消费市场看,青岛市消费增速呈逐步回落趋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从2011年17.4%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10%,2019年预计将继续下滑至8%左右。从消费个体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从2011年的10.1%下降到2018年的8.1%,消费后劲有待增强。
      (二)部分领域消费有效供给不足。一是高品质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市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家政服务市场供需缺口较大;受市场准入等因素限制,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消费供给仍以公立机构为主;旅游服务品质总体不高,缺少系统化精品旅游线路;服务业专业型人才供给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二是中高端商品供给不足。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我市在集聚国际品牌、发布时尚消费新品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首店新品聚集度较低,缺乏国际性消费品展示交易平台。三是高端消费场所较少。青岛仅有海信广场等少数高端商品消费中心,免税店数量少、效率低,中山路、台东、李村等商圈集聚辐射作用有限,中高端人群在青消费的体验需提升改善。
      (三)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不足。与杭州、北京、深圳等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相比,青岛缺少综合型电商和专业性垂直电商平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消费要素集聚、优化消费环境、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目前,青岛真正实现新零售模式、新消费业态的商贸企业数量不多,“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等融合式跨界业态急需提高,线下实体和线上驱动仍需深度融合。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新消费。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围绕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继续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升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消费升级和市场繁荣攻势行动方案》等系列促消费政策,主要围绕十个主攻方向、实施“十大促消费攻坚行动”,全面推动消费升级。二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技能提升展翅行动促进就业创业,集聚政策、资金、服务等资源,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三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聚焦“956”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八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一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为引领,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在经贸、金融等领域合作,持续放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效应,努力争创自由贸易港、国际航运中心,扩大高质量招商引资,塑造新一轮对外开放新优势。二是加强物流大通道建设。全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建立关、港、企、政紧密合作机制,协力打通“海铁陆空”四位一体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为国际消费市场形成提供物流支持。三是扩大进口市场有效供给。继续举办“上合组织”国家商品展。支持在大型商超设立国外商品直销区,实现进口商品采购便捷化。培育一批国际消费品展示交易平台,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区外展览场所联动,完善“产地直达”“前店后库”等业务模式,为境外新品来来青展示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服务。
      (三)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扩大消费。一是打造对外消费中心。适应消费升级和供给提质需要,积极扩大中高端消费品进口,组织商贸流通企业与进口企业对接,充分依托特定产品进口口岸的优势,打造山东半岛国际商品消费中心。二是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消费促进活动。重点抓好“三节一赛”活动,支持商家抓住传统节日、啤酒节、海洋节等有利时点开展惠民购物、节庆促销、品牌展销等活动,推动商旅文、吃住行、游购娱深度融合,有效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三是构建新消费发展平台。积极推动养老、家政、餐饮等生活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满足居民日益扩大的服务消费需求。
      (四)积极推动商业业态转型。一是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新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引导购物中心增加体验型、服务型业态,推动“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等融合式跨界零售业态发展。积极引进城市购物中心+创客空间、购物中心+艺术、奥特莱斯+嘉年华、买手百货、自营式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会员制仓储零售、无人零售等商业新模式。抓好盒马鲜生、京东之家、绿地高铁商务等17个商业新模式项目。二是推动商业综合体“小升规”“分转子”工作。复制推广万象城入驻企业转型升级模式,推动各区抓好大型商业综合体“小升规”“分转子”工作。三是继续支持苏宁电器在大润发开店“新零售”计划,促进阿里与大润发、苏宁电器,腾讯与星巴克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发展,促进家乐福、佳世客、海信广场、金鼎广场线上线下融合转型提升,做大做优市场主体,扩大消费市场规模。
       五、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小康,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渐由实物性消费为主向服务性消费为主转变。我国长期应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主要反映实物性商品消费情况,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教育等服务性消费的尚未纳入统计,无法有效反映居民消费升级的变化趋势。建议我省借鉴北京市经验,探索建立以“总消费”指标替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作为衡量消费运行的主要指标,全面反映商品和服务消费的综合状况。


负责人姓名:卢佳超
电话:0532-85913650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月15日

青岛市鲁办发〔2018〕61号 文件落实情况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20-01-15 来源: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岛市关于贯彻落实鲁办发〔2018〕61号文件情况的自评报告
 
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
       消费是最终需求,促进消费对于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以鲁办发﹝2018﹞6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各项促消费政策举措,加快完善青岛市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消费领域新增长点,持续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全市消费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优化、需求升级、供给多元的良好发展态势,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青岛市消费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各项扩内需政策引领下,青岛市消费蓬勃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持续升级,已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16年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3%,2018年达到4842亿元,增长10%,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个和1.2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总额居第7位、增速居第2位。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7.8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全省增速1.2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城乡居民消费同步增长。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31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89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885元,分别增长7.6%和7.4%。2019年前三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2.4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市场稳步壮大。
       二是商贸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商品交易市场欣欣向荣,2018年全市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5家(综合市场11家、专业市场44家),共实现成交额1250.8亿元。全市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年客流量达到1.4亿人次,实现营业额61.6亿元,同比增长35.4%。
       三是新兴消费模式迅猛发展。网络消费呈爆发性增长,2018年全市共有135家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开展网上销售业务,全年实现网络商品销售额631.4亿元,较开始有网络消费统计数据的2014年,销售额提升了5.8倍。“首店经济”快速发展,全省第一家方所书店、第一家盒马鲜生、第一家喜茶均选择落户青岛,夜间经济领跑全省。
       四是服务消费日渐成为主流。2019年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3.4%、12.4%和10.1%,居八大类消费支出前三位,显著高于实物商品5%左右的消费增速。旅游消费需求旺盛,全市共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3.7%和18.8%,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文件落实执行情况
       鲁办发﹝2018﹞61号文件印发实施以来,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优质高效、品牌凸显的消费体系,加快建设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国际消费城市。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促消费体制机制。一是建立调度机制,密切关注消费市场运行态势。建立批零餐行业运行月调度制度,定期对各区市和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调度分析。各区市、各部门落实消费升级主体责任,明确任务和年度项目计划,按照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细化方案,量化指标,各司其职,合力推动消费供给提升,消费模式创新,消费环境改善。二是起草制定《关于促进消费增长和市场繁荣的实施意见》,围促进绕时尚高端、便民惠民、汽车家电、旅游、康养、文体娱乐、名优产品等领域,实施促消费“十大攻坚行动”,确定到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500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制定出台重点产业“一业一策”行动计划,明确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重点消费行业发展路径,利用“互联网+”推动青岛市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鼓励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的综合发展,利用展会平台扩大中高端消费品进口。
      (二)精准补齐短板,增加城镇消费有效供给。一是支持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建设。强化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职业实行在岗继续培训制度。实行上岗前健康体检制度,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上岗前按所从事家政服务类别进行体检。二是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医养结合。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专项行动。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三是推进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强化城市社区商业网点规划,确保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比不低于10%。加快社区标准化农贸市场、生鲜超市、蔬菜直销店和“智慧微市场”建设,推动以农贸市场为中心,建设集生鲜购物、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洗衣修鞋、家政托幼、人像摄影、代办邮件、生活缴费、药品零售等社区基本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邻里服务中心。四是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发挥国有租赁企业对市场的引领、规范、激活和调控作用,推动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多渠道解决群众和新市民住房问题。
      (三)实施重点工程,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一是实施乡村商贸振兴工程。加大各级财政对县乡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进一步培育和创建一批特色商贸小镇,建设一批乡镇微商圈和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乡镇商贸集聚水平。二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完善乡村特色旅游专线,开发青岛特色旅游商品,带动本土产品消费。三是全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互联网+生产”行动计划,建成139个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实施农村电商“515+X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55亿元。四是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引进俄罗斯农业集团、中农批等农产品加工和批发领域的知名企业,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统筹规划建设,打造夜间经济新亮点。一是制定出台《青岛市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意见》,成立促进夜间经济市级工作专班,实施“夜间区(市)长”“夜间片长”“夜间街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完善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构建形成“购物休闲、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五位一体的夜间经济新模式。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培育打造23处夜间购物街区和登州路啤酒街等21处餐饮休闲街区,中秋假日期间夜间客流量最多达到5万人以上。三是以商业街为切入点,按照“一街一特色”的要求,打造总面积近百万平米的酒吧街23条,汇聚酒吧、咖啡吧、书吧、茶吧、餐吧等多种业态,吸引社会投入2.5亿元。
      (五)强化政策引导,全面提升商品服务质量。一是打造中高端消费载体。出台实施《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给予政策支持。支持商贸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整合资源,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推动引进盒马鲜生、奥特莱斯、山姆会员店等国际国内知名零售品牌企业,打造大型商贸企业项目。二是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的商标品牌创造、保护、运用、管理能力。加快培育青岛本土品牌,大力支持青岛“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三是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实施意见》,扩大信息消费供给和挖潜信息消费需求。支持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获批国家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的,给予200万元奖励。四是印发《青岛市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青岛市产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基金,促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制造、内容、应用”全方位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超高清视频应用示范区。五是完善免税店政策,提升口岸进境免税店经营水平,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优化退税服务。
      (六)加强协同联动,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一是整合青岛市消费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指挥部和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设立青岛市放心消费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消费维权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由市市场管理局等2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三是改善景区、商业、餐饮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商业服务质量,提升大型商场超市购物环境水平。健全高效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消费便利度。四是健全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体系,畅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加强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和治理,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市场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消费增速总体呈现逐年放缓。从消费规模看,2018年青岛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42.5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第12位,与深圳(6168.9亿元)、南京(5832.5亿元)、杭州(5715亿元)等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消费市场看,青岛市消费增速呈逐步回落趋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从2011年17.4%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10%,2019年预计将继续下滑至8%左右。从消费个体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从2011年的10.1%下降到2018年的8.1%,消费后劲有待增强。
      (二)部分领域消费有效供给不足。一是高品质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市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家政服务市场供需缺口较大;受市场准入等因素限制,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消费供给仍以公立机构为主;旅游服务品质总体不高,缺少系统化精品旅游线路;服务业专业型人才供给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二是中高端商品供给不足。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我市在集聚国际品牌、发布时尚消费新品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首店新品聚集度较低,缺乏国际性消费品展示交易平台。三是高端消费场所较少。青岛仅有海信广场等少数高端商品消费中心,免税店数量少、效率低,中山路、台东、李村等商圈集聚辐射作用有限,中高端人群在青消费的体验需提升改善。
      (三)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不足。与杭州、北京、深圳等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相比,青岛缺少综合型电商和专业性垂直电商平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消费要素集聚、优化消费环境、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目前,青岛真正实现新零售模式、新消费业态的商贸企业数量不多,“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等融合式跨界业态急需提高,线下实体和线上驱动仍需深度融合。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新消费。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围绕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继续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升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消费升级和市场繁荣攻势行动方案》等系列促消费政策,主要围绕十个主攻方向、实施“十大促消费攻坚行动”,全面推动消费升级。二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技能提升展翅行动促进就业创业,集聚政策、资金、服务等资源,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三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聚焦“956”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八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一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为引领,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在经贸、金融等领域合作,持续放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效应,努力争创自由贸易港、国际航运中心,扩大高质量招商引资,塑造新一轮对外开放新优势。二是加强物流大通道建设。全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建立关、港、企、政紧密合作机制,协力打通“海铁陆空”四位一体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为国际消费市场形成提供物流支持。三是扩大进口市场有效供给。继续举办“上合组织”国家商品展。支持在大型商超设立国外商品直销区,实现进口商品采购便捷化。培育一批国际消费品展示交易平台,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区外展览场所联动,完善“产地直达”“前店后库”等业务模式,为境外新品来来青展示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服务。
      (三)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扩大消费。一是打造对外消费中心。适应消费升级和供给提质需要,积极扩大中高端消费品进口,组织商贸流通企业与进口企业对接,充分依托特定产品进口口岸的优势,打造山东半岛国际商品消费中心。二是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消费促进活动。重点抓好“三节一赛”活动,支持商家抓住传统节日、啤酒节、海洋节等有利时点开展惠民购物、节庆促销、品牌展销等活动,推动商旅文、吃住行、游购娱深度融合,有效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三是构建新消费发展平台。积极推动养老、家政、餐饮等生活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满足居民日益扩大的服务消费需求。
      (四)积极推动商业业态转型。一是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新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引导购物中心增加体验型、服务型业态,推动“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等融合式跨界零售业态发展。积极引进城市购物中心+创客空间、购物中心+艺术、奥特莱斯+嘉年华、买手百货、自营式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会员制仓储零售、无人零售等商业新模式。抓好盒马鲜生、京东之家、绿地高铁商务等17个商业新模式项目。二是推动商业综合体“小升规”“分转子”工作。复制推广万象城入驻企业转型升级模式,推动各区抓好大型商业综合体“小升规”“分转子”工作。三是继续支持苏宁电器在大润发开店“新零售”计划,促进阿里与大润发、苏宁电器,腾讯与星巴克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发展,促进家乐福、佳世客、海信广场、金鼎广场线上线下融合转型提升,做大做优市场主体,扩大消费市场规模。
       五、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小康,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渐由实物性消费为主向服务性消费为主转变。我国长期应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主要反映实物性商品消费情况,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教育等服务性消费的尚未纳入统计,无法有效反映居民消费升级的变化趋势。建议我省借鉴北京市经验,探索建立以“总消费”指标替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作为衡量消费运行的主要指标,全面反映商品和服务消费的综合状况。


负责人姓名:卢佳超
电话:0532-85913650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月15日